罗汉的原名为阿罗汉,为梵语Arahan的音译。意为杀贼、应供及不生。在早期的佛教中,阿罗汉是究竟的解境界,与佛果无别,但大乘佛教兴起后,将阿罗汉贬低,视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,其上还有菩萨及佛陀的果位。
罗汉比较人性化,并不定形,可以随心塑造,创造性亦较强;但他们亦同时摆脱生死轮迴的苦难,进入「诸漏已尽,万行圆成,所作已作,应辩已辩」的境界。
中国较早期的罗汉像(唐代期之前),是十六罗汉,并非十八罗汉。十六罗汉的形象始于唐代,唐三藏翻译了一本《法住记》,指出释迦牟尼曾嘱十六罗汉常住人间,随时显化以普度众生。
随著时间的流逝,到唐末至宋初由十六尊罗汉发展成十八尊罗汉,流行中国及西藏二地。引入罗汉像后,受到善信们广泛的祟拜,后来他们并成为佛教艺术重要的创作体裁。
因为梵语并不普及,所以现时各尊罗汉像的名字和梵语的音译有少许出入。
皆大欢喜尊者
菩提达摩尊者
弥遮迦尊者
婆舍斯多尊者
淨诸业障尊者
摩拏罗尊者
般若多罗尊者
成杰慈心尊者
伏虎尊者
佛陀难提尊者
涛淨慧尊者
鸠摩罗多尊者
宠眉尊者
婆修盘头尊者
伽耶会多尊者
不如密多尊者
须菩提尊者
降龙尊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