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名人-药王孙思邈的介绍
孫思邈,西魏文帝大統七年(541)出生於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原村“老堡子”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。自幼體弱多病,但聰穎好學;自謂“幼遭風冷,屢造醫門,湯藥之資,罄盡家產”(《千金要方*自序》)。
七歲入學,勤奮不倦,聰明過人,能日誦千餘言。
十八歲“志學於醫,研綜經方,推究孔穴”。二十歲時已學兼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及諸子百家之說,頗覺有悟,親鄰中外有疾厄者,多所濟益。
三十七歲以後,出於對王室不滿,和受“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,兼好釋佛”的思想影響(老莊的“無為”與佛門的“涅架”都有“厭世”思想),先隱居太白山 ,學道煉氣,究養長壽之術。後隱居終南山,喜好佛典,與佛教名僧道宣律師相友。入峨眉山煉太一神精丹。可謂集儒、道、佛等各學說於一身,學識極為廣博。
在此期間,他除了日以繼夜地閱讀唐以前歷代名醫如扁鵲、倉山、華陀、張仲景、皇甫謐、葛洪等人的醫學典籍,在長安期間,虛心向太醫令謝季卿及甄權等名醫學習,精心鑽研唐以前的醫藥經驗,終身不仕,隱居山林,作為研究藥物的天然藥圃,兩次入川採集和加工炮製藥物, 行醫治病、尋求藥方,進行醫療實踐,終於在花甲之年寫成了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等醫藥寶書。內容極其豐富,不僅對脈學、針灸、食治、傷寒、雜病、小兒病、婦人病、營養不良等病症詳加論述,而且還收載了一些外來名方和民間單方。一千多年來,他和他的《千金方》一直受到國內外醫藥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敬仰和重視,起到了古為今用的作用。
孫思邈不為名求,不為利惑,不為祿位所誘,先後三次拒絕北周皇帝、唐太宗、唐高宗等帝王的征詔封官,深入民間,普救蒼生,為患者治病,有高度的責任感。
他在《大醫精誠》中說“凡大醫治病,必當安神定志,無欲無求,先發大慈惻隱之心,誓願普救含靈之苦。”對危急病人看病,“不得問其貴賤,長幼妍媸,怨親善友,華夷智愚,普通一等,皆為至親之想,亦不得瞻前顧後,自慮吉凶,護惜身命”。孫思邈醫術上精益求精,他在《大醫習業》中說“凡欲為大醫,必須諳《素問》、《甲乙》、《黃帝?經》、《明堂流注》,十二經脈,三部九候、五臟、六腑、表裏孔穴,《本草》、《藥對》及張仲景等名醫諸部經方。又經妙解陰陽、祿命、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,《周易》六壬,並須經熟。”
他憑一根金針,可救無數人性命,所以人們尊他為神醫,孫思邈是世界上最早的導尿法創始人,而且他並不滿足傳統治療法, 還研究各種醫療術,甚至對民間偏方也潛心實驗,是隋、唐兩代的大醫學家。。
此外,孫思邈又用米糠和麥麩治療腳氣,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症,用羊的甲狀腺治療甲狀腺腫症,這些方法都為今日的現代醫學所承認。孫思邈不但精通醫術,而且非常有醫德,病人不論貧富貴賤,一律盡心醫治,且常向貧窮患者施捨醫藥 。
孫思邈與醫藥學:
孫思邈擅長陰陽,推步(算命),妙解數術,親自採制藥物,為人治病。他搜集民間驗方、秘方,總結臨床經驗,廣泛搜集以前醫論 、醫方以及用藥 、針灸等經驗,兼及服餌 、食療 、導引 、按摩等養生方法,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,後世尊其為“藥王”。
他撰寫《千金要方》三十卷,《千金翼方》三十卷,還寫了如《攝養論》《太清丹經要訣》《枕中方》等數種著作。他的醫學著作集方廣泛,內容豐富,對後世方劑醫學,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,並對日本、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。
他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學、衛生學相結合,把養生學作為醫療內容。認為須講究飲食起居,抑情養性,加以導引行氣,食補藥補,才能健康長壽,終其天年。
他很重視婦幼保健,著《婦人方》三卷,《少小嬰孺方》二卷,置於《千金要方》之首。
孫思邈經歷西魏文帝、廢帝、恭帝、北周閔帝、明帝、武帝、宣帝、靜帝、隋帝、煬帝、恭帝、唐高祖、太宗、高宗14個皇帝的統治時期,活了141歲,逝世後葬孫原村“先塋”祖墳。臨終前,他“遺令薄葬,不藏冥器,祭祀無牲宰”。因他醫德高尚,醫術精明,以醫濟人,不為名利,人民群眾尊為“藥王”,給他樹碑立廟,他隱居過的耀州區五臺山也就逐漸稱為藥王山了;藥王廟.遺有大量的醫書。陝西省人民政府將藥王山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北宋崇寧二年(1103年),追封為“妙應真人”。
藥王山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建有佛教寺院,唐朝末年以來,宋、元、明、清各朝,陸續為孫思邈修建廟字,使藥王山成為寺廟林立、文物豐富的寶庫。藥王山海拔812米,藥王大殿在北邊 的山腰上。從山下拾級而上,經過天門,便是雄偉壯觀的大殿。大殿高22米、寬24米、長57米,依山而立,如同空中樓閣。殿門前聳立著一對鐵旗杆,上面有一幅讚頌藥王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的對聯:“鐵杆銅條聳碧霄,千年不朽;銅燒汞煉點丹藥,一日回春。”大殿中央靠山,有明代孫思邈彩色塑像一尊,高3米,白臉長須,身著便服;相貌溫和端莊。塑像上方,有松鶴延年雕畫。塑像背後,有一岩洞,俗稱藥王洞。(资料来源:石工坊雕刻)
大殿配殿內,還有扁鵲、倉公、張仲景、華陀等10位元古代名醫的彩色塑像,他們都是孫思邈當年研究醫學時尊崇的先師。 孫思邈塑像前面有獻亭,內立30多通石碑,上刻藥王山的歷史變遷和歷代文人學士對藥王的頌詩。獻亭東側還有一碑亭,其中《千金寶要》碑由四塊相等石碑組成,刻于宋徽宗宣和六年(西元1124年)。碑刻分六卷,有164頁,拓印後可裝訂成書。碑上的900多副常用藥方,是宋代人郭思從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兩部書中選的,可稱普及本。另一石碑為《海上方》,上刻衛生常識和常用驗方100多副,韻文記述,便於記憶。《千金寶要》四字取自孫思邈原書用語:“人命至 貴,有貴千金,一方濟之,德逾於此”。
《海上方》一名源自民間傳說,相傳孫思邈救過東海龍王的太子,老龍王感恩不盡,將宮中珍藏的《海上仙方》贈與孫思邈。大殿東邊有一陳列室,展出歷代印刷的孫思邈著作的版本,還有1985年日本出版的《千金翼方》。
孫思邈被人尊為藥聖,藥王。舊日,每逢農曆二月二日,這裏有廟會,前來燒香磕頭的男女老少不計其數,他們之中有獻祭面塑的,有取神水的,祈望百病脫身,健康長壽。在藥王洞內,刻著全國各地藥王廟的石譜,凡石譜上刻有名字的藥王廟,每年二月二日之前,都要到這裏取神水。耀縣藥王山保留有金、元、明、清諸代建築近200間,除藥王廟,還有靜應廟,院中有唐代古柏一株,周長3.9米,相傳為孫思邈所植。院東南有一塊平地,叫檢藥場,相傳為孫思邈在這裏檢曬過中藥材。藥王廟建築以金、元建築尤為可觀,特別是元殿中尚有大型元代壁畫兩幅,至今基本完好,為國內少見。
了解石工坊雕刻工厂其它各种石雕佛像:
【石雕佛祖】【石雕观音】【石雕菩萨】【石雕弥勒】【石雕罗汉】【石雕护法神将】【石雕道教神像】【石雕小沙弥】
|